今年7月1日,百草枯水劑停止登記、生產,到2016年將停止百草枯水劑在國內的銷售和使用。作為全球用量第二大的除草劑,其超過50年的生命周期在農藥中也屬少見,為何其水劑如此遭人痛恨?它曾經有過哪些輝煌的歷史?讓我們一起走進百草枯的世界。
1882年,百草枯首度被合成,但直到1955年才被英國ICI公司(先正達的前身)發現其具有除草的特性。1962年,由ICI公司注冊并開始生產百草枯除草劑。截至2013年,有超過130個國家的100多種作物上使用,也有超過20多個國家規定對其禁止使用或者嚴格限制使用,歐美等地區已經有20多個國家禁止或限制使用百草枯,比如丹麥、美國、德國等,另外挪威、瑞士已經撤銷該產品登記。
百草枯在除草產品中效果非常突出,對葉綠體層膜破壞力極強,使光合作用和葉綠素合成很快中止,葉片著藥后2~3小時即開始受害變色,對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綠色組織均有很強的破壞作用,可防除各種一年生雜草,對多年生雜草有強烈的殺傷作用。適用于防除果園、桑園、膠園及林帶的雜草,也可用于防除非耕地、田埂、路邊的雜草。百草枯還可作為機采收獲作物脫葉劑使用后期輔助藥劑。例如棉花,辣椒等作物收獲的是回潮率較低的籽棉和果實,使用百草枯后可以保證短時間內堆放和運輸。
百草枯1984年首次進入中國市場。1994年,湖北沙隆達天門農化有限責任公司開始使用金屬鈉合成法生產百草枯產品。按有效成份計算,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百草枯生產國家。鑒于該藥品具有的高毒性,故國內亦有禁用的呼聲。國標《GB 19308-2003 百草枯水劑》規定百草枯原藥和制劑中必須加入規定量的催吐劑、蘭綠色警戒色和異味劑,以防止誤服。
國內需求方面,百草枯需求復合增速近20%,2倍于草甘膦。數據顯示,2001~2011年中國百草枯折百的使用量由1560噸增至9080噸,復合增速達到19%。早在2008年,百草枯在國內的銷售金額已接近8億元,緊隨草甘膦、乙草胺之后,是國內農用除草劑中的第3大產品。單就銷售金額的年均增長率而言是草甘膦的2倍,并高于市場上其他除草劑產品。
但是,百草枯對人和動物有毒性,人攝入3毫升即可致人死亡,中毒死亡率通常在45%~90%,其中口服中毒死亡率高達90%~100%,目前還沒有特效解毒藥。在農村中,經常有農民誤服百草枯水劑,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所以,有人提出改進百草枯劑型,至少不會讓人們能拿起來就喝,一喝就出事。據了解,目前已經有南京紅太陽生物化學有限責任公司、南京高正農用化工有限公司、上海滬聯生物藥業(夏邑)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向管理部門申請新劑型的生產證書。百草枯劑型正在向固體化轉變,但其生產成本相對提高很多,其以后的市場需求還會有多少?其生命周期是否還能延續輝煌讓我們一起期待。